又称宁波会馆,是上海人民早期反对帝国主义扩张斗争,并取得胜利的纪念地。浙江宁波旅沪同乡于清嘉庆二年(1797)始建,至八年(1803)正式建成并成立宁波同乡会。它占地30多亩,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,其中建砖木结构的硬山顶房屋20间作寄柩用、余后作义冢之地。以后又建歇山顶正殿五楹及硬山顶廊庑多间,供奉关帝等用。清同治十三年(1874)法租界公董局以筑路为由,强迫公所迁让冢地。竟开枪肇事,7人被杀害,遭宁波同乡合力抵抗。事后,法领事告示安众;明确四明公所房屋山地永归宁波同乡会经营。法领事并勒石为记。光绪二十四年(1898)7月,法公董局又挑起事端,迫令公所迁移。宁波同乡,群起反抗,法水兵竟又向群众开枪,惨杀17人。事后,宁波同乡掀起大规模罢市罢工斗争,得到上海各界响应与支持。法国领事白藻泰,迫于上海人民的反帝怒潮,不得不又放弃侵占四明公所的计划。现公所仅存红砖白缝的高大门头一座,上刻定海贺师章书"四明公所"四个金色大字。1977年12月7日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。2002年4月27日被调整为上海市纪念地点。
历史文化
往昔:始建于1797年(嘉庆二年),由在沪宁波商人筹款并购得上海县城外西北侧紧邻护城河处的30余亩土地,用作宁波同乡会馆及公坟。1802年,加造一座关帝庙,并正式取名为“四明公所”。而后随着在沪宁波人数激增,“四明公所”发展成为上海势力的同乡公馆。1873年,法租界当局认为“四明公所”占地甚广,要求迁出,被公所拒绝后,矛盾激化,法方利用武力镇压,发生暴力流血事件。1898年,法租界当局不顾前约又谋扩张,征收“四明公所”地产,伤及无辜无数,制造了第二次“四明公所事件”。民国后,在沪的宁波人另建同乡会及同业公会等组织,“四明公所”内设学校等,原坟山、丙舍迁出,改建为市房。上世纪50年代,仅存“四明公所”门头、戏台、大厅、二厅以及大量碑石,由人民路第二小学和幼儿园等单位使用。上世纪80年代初,学校、幼儿园等为造新舍,将戏台、大厅等建筑拆迁,移建至青浦淀山湖大观园。仅存“四明公所”门楼。变迁:现今保存的红砖古门楼式的“四明公所”遗址,成为上海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扩张租界光荣斗争史的见证。在1998年筹建中国人寿大厦时,仅存的门楼被整体平移23米,而西侧新设计建造的屏风状玻璃设置,与邻接的人寿大厦高楼的玻璃质感交相呼应。
风土人情
旧址在南市区人民路,清嘉庆二年(1797年)创建,是旅沪宁波商人和手工业者的行会组织,北部为寄枢处和义冢。道光二十九年(1849年)开辟法租界后,公所被划入租界范围。法四明公所租界公董局一直觊觎这块土地。同治十三年(1874年)和光绪二十四年(1898年),公董局使用武力,两次企图强占公所和墓地,并打死、打伤市民多人。上海人民群起反抗,各行业举行罢市、罢工,迫使帝国主义者放弃侵占公所的企图。今仅存大门和围墙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开放:9:00-17:00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|